民歌。東鄉(xiāng)族的民歌獨具特色,可分為敘事歌、東鄉(xiāng)號子、端斗拉、宴席曲等。敘事歌、敘事長詩較古老,都是說唱體。大多用東鄉(xiāng)語演唱,有時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禮中表演。
東鄉(xiāng)號子,有用漢語唱的,也有用東鄉(xiāng)語唱的“端斗拉”音樂,曲調屬平板山歌,不緊不寬,無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適度而區(qū)別于其他花兒。上下樂句略趨于方整,調式多為五聲徵調式或商調式。潤腔裝飾多為倚音,少用顫音。聲調高亢、悠長、嘹亮,跳躍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結合的唱法。與回族、漢族“花兒”相比較,在旋律上更突出級進和同音反復。但總的來看,與當?shù)氐幕刈濉h族民歌較為接近。
宴席曲,一般通稱家曲。由民間傳統(tǒng)儀式曲發(fā)展而成,有散曲、說唱曲、敘事曲三種。
散曲,一般指恭賀、贊美之類的內容,曲調很多,大多一詞一曲,固定不變;說唱曲,兼說兼唱,由起頭、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敘事曲,一般吟唱愛情悲劇故事和生活故事,多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換調演唱。
“花兒”是東鄉(xiāng)族人民最喜愛的一朵藝術奇葩,幾乎人人會唱,人人會編。它語言精練,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氣息。四句為一首,前兩句為比興,后兩句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個字或是九個字,二、四句多為八個字,櫻桃好吃樹難裁,白葡萄搭起(個)架來。心里育活口難開,“花兒”里帶上個話來。東鄉(xiāng)語中把“花兒”稱為“端”?!岸死贰本褪恰奥▋骸?。近一二百年來,“端”在東鄉(xiāng)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東鄉(xiāng)“花兒”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音“哈”),不死就是這個唱法?!盎▋骸北磉_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因此,東鄉(xiāng)族的“花兒”即興歌手很多。
此外,東鄉(xiāng)族人民還演唱小調和酒曲。小調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曲是在猜拳行令時演唱的小調。東鄉(xiāng)族的小調、酒曲和當?shù)鼗刈?、漢族的小調、酒曲無大區(qū)別。
舞蹈。東鄉(xiāng)地方大都為高山峻嶺、道路崎嶇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婦女在狹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時,往往頭部也左右擺動,體態(tài)顯得輕盈柔婉,氣質含蓄端莊。這些在舞蹈動律上即形成了富有彈性和梗勁的腿部屈伸動作特點,以及輕快的上身左右擺動的舞步和點頭、搖頭的特色。另外,根據(jù)本地傳說,東鄉(xiāng)族祖先是十二世紀從中亞細亞一帶的撒爾塔遷徙來的,所以在東鄉(xiāng)族民間舞蹈中明顯地帶有中亞一些民族舞蹈剛健、豪放、挺拔的特點。
宴席曲:流行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保安族的傳統(tǒng)習俗性舞蹈。是迎親時男方宴請女方送親者的宴席間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性強;歌詞多敘述民間故事、傳說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內容。舞蹈動作不配合歌詞具體內容,只表達歡樂的情緒。宴席曲多為2—8人的男子對舞,相互換位后,有屈膝半蹲、雙手伏膝的行禮姿態(tài)。其基本步法一般是腳尖或腳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體如波浪起伏,與頭部的擺動、顫動相協(xié)調。手勢有單晃手、雙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灑脫昂揚,表現(xiàn)了高原民族豪放、開朗和詼諧的性格。
哈利舞:東鄉(xiāng)族人流行在婚禮上唱“哈利”,通過歌舞盡情表達人們對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后,親朋好友開始唱“哈利”,眾人相和,并按著節(jié)拍手臂、腿彎曲作騎馬的姿勢,左右轉圈,隨呼聲前進后退,唱詞由賓客即興編唱,內容多為祝賀、贊頌之詞。
哲茲白:東鄉(xiāng)族穆夫提教派中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叫“哲茲白”,這種舞蹈多在宗教儀式中表演,舞者均為男子,動作以誦經(jīng)的節(jié)奏為準。主要動作為:雙手前后甩動兩下,同時腳下動兩步,然后雙手在胸前交替拍胸,這時一腿稍彎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點詼諧、幽默、灑脫。
參考資料:《東鄉(xiāng)族簡史》編寫組.東鄉(xiāng)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