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其婦女的服飾頗有特色
沿襲母系氏族遺俗,楊吳氏(左)家兒女的名字“女隨母、子隨父”
在貴州安順市鎮(zhèn)寧、紫云、西秀三地交界處,生活著一支自稱“夜郎王后裔”的“蒙正(遺留下來之意)”苗族。這支苗族同胞的身上,至今還能看到母系氏族社會的影子。文化研究者指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族之間的交融,“蒙正”苗族中尚存的母系氏族遺風正在逐漸消亡。
“蒙正”苗族,沿襲“母女連名”習俗
在貴州安順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江龍鎮(zhèn)、西秀區(qū)巖臘鄉(xiāng)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zhèn)一帶,生活著一支由約2.5萬人組成的“蒙正”苗族。一直以來,他們均稱自己是“夜郎王后裔”,一直供奉夜郎竹王。
在“蒙正”苗族生活的區(qū)域,至今還保留著據說與古夜郎相關的一些古遺跡,如竹王祠、活人墳、大干丈古城等等。此外,“蒙正”苗族中,除了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王崇拜”外,還保留著許多令人驚嘆的奇風異俗。
楊吳氏今年80歲,她的丈夫叫楊興安,與她同歲。夫婦倆一直生活在鎮(zhèn)寧自治縣江龍鎮(zhèn)白楊村。這里,正是這支“蒙正”苗族同胞生活的中心區(qū)域。
在公安部門登記辦理的戶口簿和身份證上,她的名字是“楊吳氏”,但此外,她還有兩個名字。小時候在娘家,楊吳氏的乳名叫“棒舊”,當她成年嫁給白楊村的小伙“九清”(楊興安)后,她的名字便隨丈夫的最后一個字改成了“抱清”。
此后,寨子里的同輩人便開始叫“棒舊”為“抱清”。在苗名中,“抱”字是對婚后女人的尊稱。
8月4日,筆者在鎮(zhèn)寧自治縣江龍鎮(zhèn)采訪時發(fā)現,除了“隨夫改名”外,在這支自稱為“夜郎王后裔”的苗族中,竟然還有母系氏族社會的遺跡。這主要表現在“蒙正”苗族“母女連名”的族譜上。
而這種“母女連名”的情況,在“蒙正”苗族中普遍存在?!懊烧泵绨麄兌颊f,“母女連名”的制度是祖祖輩輩就遺留下來的,傳了多少代,他們也說不清楚。
男女有別,女隨母來子隨父
“母女連名”是怎么一回事?以“九清”、“抱清”夫婦為例?!氨濉薄ⅰ熬徘濉狈驄D先后生育了5個女兒、2個兒子。5個女兒分別在生下的第三天,按這支苗族沿襲下來的規(guī)定,由母親“抱清”作主,分別取名為:清玲、清皆、清戎、清買、清幺。而另兩個兒子的取名,便沒“抱清”的事了,主要由公公作主改名。
“九清”、“抱清”夫婦說,他們的大女兒“清玲”成年后,嫁給了一個叫“汪”的小伙,結婚的次日,女兒“清玲”的名字便隨丈夫“汪”改成了“抱汪”。一年后,“抱汪”生下了一個女兒,按照規(guī)定,“抱汪”和母親“抱清”一樣,在女兒生下來的第三天,為她的女兒取名為“汪清”。
上述這種母親給女兒改名的習俗或制度,即是“蒙正”苗族中的母女連名族譜。
在“蒙正”苗族中,男性除了戶口簿和身份證上的漢名外,同樣也有兩個苗名?!懊烧泵缱宓哪行猿錾蟮牡谌?,爺爺便會給他取一個乳名,乳名的前一個字,是剛出生的男孩父親名字的最后一個字。
還以“九清”為例,他父親的成人名叫“長九”,“九清”生下來的第三天,爺爺便給取名為“九清”。而當“九清”與“抱清”(棒舊)結婚生下5女2男后,按規(guī)定,“九清”的父親“長九”便分別為“九清”的兩個兒子取名為“清?!?、“清八”,這即是“蒙正”苗族中父子連名族譜。
“母女連名”,為了“清針線”
“蒙正”苗族中,“母女連名”的作用就是“清針線”。所謂“清針線”,就是“清理”母系氏族的族譜。這主要體現在婚姻上?!懊烧泵缱迩嗄昴信搅苏劵榧薜哪挲g,家族中母親的作用便開始凸顯。她要忙著“清針線”,即沿著“母女連名”的族譜,清理“準媳婦”或“準女婿”的母親,這猶如查“祖宗三代”,看他(她)們的母親是哪一個家族的,“干不干凈”,有沒有“蠱”。如果盤查下來對方“針線干凈”、沒有“蠱”,那這樁婚事便成了,反之,就托詞不答應。
傳說中,“蠱”是一種人工飼養(yǎng)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在“蒙正”苗族中,“蠱”一直是令人害怕而又厭惡忌諱的。
楊吳氏笑著說,她嫁給楊興安之前,楊興安的母親也沿著她的“母女連名”查過她的“祖宗三代”,發(fā)現她母親“針線干凈”后,她才與楊興安結了婚。而當她與楊興安的7個子女長大成人后,她也分別盤查過5個女婿和2個兒媳母親的“針線”。
由“清針線”的習俗,“蒙正”苗族中的婦女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但“蠱”究竟是什么東西,楊吳氏和楊興安笑著說,這只是個傳說,大家都沒見過,現在看來是迷信思想。
據說,盤查中,如果聽說“準女婿”或“準兒媳”的母親支系中有“蠱”,還不能明說,不然,對方會找麻煩,要你把“蠱”給她找出來,否則不會善罷干休。上世紀90年代以前,因說別人家中有“蠱”,在這支“蒙正”苗族中引發(fā)了不少糾紛。
母系氏族,正在漸漸消亡
女的“清針線”,男的就“清家族”。與婦女掌管家庭中婚姻不同的是,父系的“清家族”主要體現在家族祭祖上。在每次隆重的祭祖儀式中,祭師要將從父輩起三代以上逝者的名字念出來。
族譜的傳承僅靠口傳心記,因此祭祖時祭奠最多的人家,可上溯到9代左右,而一般人家,僅能夠記住3至5代先祖的名字。
長期研究“蒙正”苗族文化的鎮(zhèn)寧自治縣竹王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文金說,現在的“蒙正”苗族中,其實是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并存。
他說,數千年前,“蒙正”苗族一直處于女性主導的母系氏族社會,此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男子在生產活動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fā)生重大變化,母系氏族開始向父系氏族過渡,但還未形成真正的父系氏族,就這樣,“蒙正”苗族“母女連名”制度便一直沿襲下來,一直到今天。
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蒙正”苗族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到外打工,有的與其他民族通婚。楊文金說,與外族通婚后,這一代年輕人在婚姻上便不“清針線”了,而且也不再“母女連名”,母系氏族族譜開始逐步淡化。
面對這種情形,楊文金喜憂參半。他說,“蒙正”苗族走出了大山,有了新的發(fā)展,這是好事,但再過20至30年,可能再也看不到這個支系中的母系氏族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