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天的鄉(xiāng)間,天干凈得醉人。草色已深,繁花開出一樹一樹的可愛顏色,田疇遠山飽蘸了春的筆墨。
清早,走上小村土埂。梳理過的田壟一行行,在晨光里,等著夏風來把禾苗喚醒。
晨暉落滿山野草莖時,小村醒了,狗吠雞鳴,伴著“哞哞”的耕牛叫聲。
那牛是前院老李叔的,老李叔正趕著它往地里去。如今的鄉(xiāng)村農(nóng)業(yè)已是輕便農(nóng)具機械化了,很少有人用耕牛種地,可老李叔依然養(yǎng)著這頭耕牛。有人勸他說:“把老牛賣了吧,能賣個好價錢?!彼f:“跟我這么多年了,咋好就賣了?養(yǎng)著,是個幫手?!逼鋵?,老李叔用耕牛犁地、壓地,只用它三成的力氣。他說:“讓它干些活,省得它忘了本?!逼鋵?,他是在回不去的記憶里,咀嚼著一份生活的味道。
走著,對面小架山山坡上傳來陣陣說笑聲,那是幾位早起的大嫂,到山上采野菜正往回返。她們裹著花頭巾,微黑的臉龐難掩收獲笑意。春天里,她們每天天放亮就上山采野菜,再趕第一趟出山車進城,把菜挎到城里集上賣。近幾年,山野菜成了城里人飯桌上的新寵。比如可以炒雞蛋、炒肉的刺嫩芽,在城里集市上一斤能賣20多元錢。
早些年苦春頭時,山野菜也曾是村里人的寵兒,它們是“救命菜”。那時沒有那么多雞蛋,肉得過年過節(jié)時才有,母親用榆錢烙玉米餅,用刺嫩芽、薺薺菜、曲麻菜做苞米面糊糊,吃得我們滿肚子清湯寡水。不過說起來,還應感謝那些艱苦歲月,從曾經(jīng)的生活色澤里浸潤過的日子,給了我們磨煉。有了這份清湯寡水的苦,能讓我們珍惜光陰的每個角落。
回來的路上,道旁榆樹梅枝上的串串花蕾,正迎著日光從枝條里往外鉆,嬌嫩嫵媚的云霞花,把春天的小村渲染得別有一番景致。記憶里,這是條坑坑洼洼的土路。小時候,我們在這土路上玩耍,每天不知要跌多少個跟頭。長大后,土路變成砂石路,我們可以騎著自行車上學。這幾年,在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大潮中,砂石路變成水泥路,道兩旁裝了路燈,柴火垛挪進院子,村道兩旁整理出來,栽上了花草和景觀樹,讓小村一下子雅致清秀起來。
到家時,初陽的薄紗已褪去,金色光芒覆蓋了整個小村,飯香味透過嫩柳枝召喚著早起干活的人回家吃飯。
這份簡單質樸,像一首暖色調的詩,輕輕斜落到草甸田埂,斜落到我筆下的方塊字上。幻成一縷鄉(xiāng)土芬芳,讓心的角落靜謐無塵。
作者:邱立新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