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發(fā)電 李長富攝
▲神舟飛船主著陸場
▲胡楊林
▲希拉木倫廟
▲大紅山
四子王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烏蘭察布市西北部,東、南、西三面分別與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相鄰,北部與蒙古國接壤,距北京5小時車程。
四子王旗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近2.1萬平方公里,占烏蘭察布市草原總面積三分之二,南北綿延300多公里,東西約100公里,整體呈棱形布局。境內邊境線長104公里,三條主要公路由南至北向草原深處延伸,中、西兩線直達中蒙邊境。全境地勢復雜多變,保持著原始草原未開發(fā)的狀態(tài),風光旖旎獨特,氣象景觀變幻莫測,充滿夢幻般的神秘與原生態(tài)的平靜和安寧。北部邊境更是侯鳥繁殖地,野生動物的天堂,常年野生動物出沒,是名副其實的中部大草原,更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漠孤煙直”詩意最完美的詮釋和展現(xiàn)。
四子王旗古老而神奇,旗境古為大漠之地,漠南漠北分界線橫貫其境東西,人物歷史遺跡遺址、地質遺跡繁多,僅巖文巖畫遺址23處,著名的元代凈州古城遺址、沙井總管府遺址迄今沉睡在塔布河岸。這里草原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留有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的歷史古跡,享有“神舟家原、首府草原、敖包故鄉(xiāng)”的美譽。
神舟飛船主著陸場
舉世聞名的神舟飛船的主著陸場位于四子王旗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是我國最重要的航天著陸場,同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主著陸場、俄羅斯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等世界著名的航天著陸場并稱世界三大航天著陸場。阿木古郎草原地域開闊,空氣能見度高,坡度、坡長都很小,有利于飛船平穩(wěn)著陸。舉世矚目的神舟1號至神舟11號系列飛船在此成功著陸,使這片美麗的草原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祖國北方。阿木古郎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航天著陸場選在這里實在是一種難得的機緣和巧合。
格根塔拉草原景區(qū)
格根塔拉旅游景區(qū)始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位于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是我國首批國家4A級草原旅游景區(qū),是聞名中外的草原旅游勝地。內蒙古的夏季旅游那達慕每年都會在這里舉行,迄今已舉辦29屆,每年都會吸引國內外數(shù)以萬計的游客齊聚格根塔拉草原,了解和體驗蒙古族神奇獨特的民俗風情。遼闊的草原,飄香的奶茶,悠揚的長調,飛馳的駿馬,矯健的騎手讓游客迷醉,成為游客對格根塔拉草原美好的記憶。
壯美大紅山
大紅山也稱腦木更山,坐落在四子王旗西北部,位于腦木更蘇木所在地東北45公里處,山勢南北走向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山頂較為平緩,頂上有數(shù)個敖包,最高的烏罕特音勃爾和圖敖包在海拔1129.9米處,山地特產“發(fā)菜”聞名中外。大紅山氣勢磅礴,氣候多變,景觀壯美,視眼開闊,晴天遠望讓人胸懷極度舒展;夜晚或月朗星稀、亮如白晝,或繁星滿天、星云清晰可見,讓人有生活在神話中的感覺。這里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節(jié)性水淖,常有黃羊、狐獾狼、鷹雕隼、灰鶴、鴻雁等野生動物出沒,還有世界上罕見的盤羊。
千古胡楊林
胡楊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楊樹品種,被譽為活著的化石樹。據(jù)說胡楊樹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錚錚鐵骨千年鑄,不朽品質萬年頌。四子王旗境內生長著我國第三片胡楊林,千百年來它們矗立北疆,守護著大漠邊關,被當?shù)啬撩褡u為大漠守護神。
歷史古跡王爺府
四子王旗王爺府是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陰山北麓烏蘭察布高原唯一幸存的清代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扎薩克郡王王府。辛亥革命后,四子王旗扎薩克被袁世凱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分別封為親王,隨后被稱為“四子部落扎薩克多羅達爾汗卓力克圖雙親王旗”。該王府座落在四子王旗所在地烏蘭花鎮(zhèn)東北20公里處的查干補力格蘇木,緊靠通往格根塔拉草原旅游點和蘇尼特右旗的公路左側。王府由扎薩克王府及后宮、衙門等組成,占地10000多平米,由當時的扎薩克王拉旺諾爾布于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隨后(1908年)建成王府家廟。王府以及后宮、扎薩克衙門等建筑為漢式磚瓦結構,雕梁畫柱,極其精美。王府家廟由藏式兩座獨剛和舍利塔組成,古色古香,別有韻味。王府臨近河床,河床長滿芨芨草,四邊平坦無障礙物,為典型的草原景色。此地在清代一直為烏蘭察布盟六旗的會盟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至今吸引著國內外許多旅行家和探險家。世界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于1932年也曾造訪過四子王府,與當時的王爺留下極其珍貴的照片資料。
希拉木倫廟
希拉木倫廟(大廟)位于四子王旗烏蘭花鎮(zhèn)西北62公里處的紅格爾蘇木駐地,是全旗最大的喇嘛教召廟,建筑布局合理精巧,建筑群東西約2公里,南北約1公里,形成了氣勢宏大的塞北佛教圣地。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曾是四子王旗規(guī)模最大、喇嘛最多的一個召廟,在清朝一代曾管轄過察哈爾、綏遠地區(qū)數(shù)十旗和青海部分地區(qū)的喇嘛廟務,從而號稱“塞北布達拉宮”,最盛時期廟宇軒昂,氣勢恢宏,建有五大獨貢、四大拉布仁、四座廟倉、五座漢白玉佛塔及360余處喇嘛住所。在內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較大影響,也是內蒙古西部最大的召廟之一,號稱“恩格日明嘎”,意為山陽坡有千名喇嘛的廟宇。
▲格根塔拉景區(qū)
▲夏季大紅山 李長富攝
▲晨牧 李長富攝
▲蒙古摔跤 李長富攝
▲策馬奔騰 李長富攝
▲內蒙古現(xiàn)代涮羊肉
▲烤羊腿
▲千畝葵花 李長富攝
在美麗富饒的杜爾伯特草原,不僅能領略到寬廣無垠的草原風光,還會感受到草原牧民的勤勞善良與質樸,更會體味到草原人民飲食文化的與眾不同。古老的蒙古族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牧民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草原飲食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但傳統(tǒng)飲食習慣仍保留至今。蒙古人常用“塔本伊德”(意為五食),即黑、白、紅、黃、綠五食?!昂谑场敝赴拙?、白水、黑茶、瘦肉、干肉條等食物;“白食”指奶食類食品;“紅食”指生熟肉食;“黃食”指黃油等油類食品;“綠食”指沙蔥、野韭菜、蓿麻等野生菜食。
奶食品有奶皮、奶油、黃油、奶豆腐、奶酪、奶酒等,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食品,也是招待遠方客人的上好佳品。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馬、駝、羊奶制成,是牧民常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語叫“查干伊德”,一般由牧民手工制作。
奶皮(蒙語稱卓亥):將鮮奶盛進器皿存放,隨著奶子的凝結油脂逐漸浮在上面,一兩天后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層油脂體就叫卓亥,可直接食用,也可兌茶或放糖拌炒米食用,或熬湯喝。
奶豆腐(蒙語稱胡日達):將鮮奶放入容器凝結后,撇出卓亥,將剩余的稠乳放鍋內加熱榨干乳清,用勺子反復地搓直到成糊狀,再倒入太模中壓實,然后取出曬干即可,加上糖就成了甜奶豆腐。
奶酪(蒙語稱畢錫勒格):分生酪、干酪和熟酪3種。撇出清的稠乳用白紗布裹成方塊、榨出乳清,就成了干酪;將發(fā)酵后的餿奶用溫火煮熟,撈出凝結的乳塊壓成形即生奶酪;煮沸后取出奶皮剩余的凝乳即熟奶酪。
奶酒:將鮮奶揭去皮后倒入木桶中攪拌,利用奶中乳酸桿菌發(fā)酵成酸奶,經過蒸餾冷卻就得奶酒。奶酒以馬奶酒為上品,其味醇厚、甘甜,是蒙古族牧民待客的最佳飲料。
奶茶:專用青磚茶熬成紅色茶水,再兌適量牛奶或羊奶,鄂溫克族也用鹿奶,可單獨飲用或泡奶豆腐、炒米等,是牧民隨時的飲品。
肉類食品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來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經煮、涮、烤后進食,其中“手把肉”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把羊肉蒙古語稱“布和力麻哈”,當?shù)厝苏J為牛和羊吃著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來。按照蒙古族習俗,招待客人吃手把肉時有一定的規(guī)矩,較多見的是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肉進餐,牛肉則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腸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傳統(tǒng)肉食中比較講究“烤羊腿”、“羊背子”等,是蒙古族人民最考究的烹調技藝,其色、香、味、形馳名中外,尤其是杜爾伯特的綠色羊肉更是讓人贊不絕口。
烤羊腿:將綿羊帶骨前后腿肉,配上蔥頭、芹菜和其他調料烤制而成,外酥里嫩,味道鮮美。食用時佐以黃醬、蔥段和荷頁餅食之。
羊背子:蒙語稱之“烏叉”,將膘肥體壯的綿羊宰殺后分割成七塊,把整背帶尾入鍋加少許鹽慢火煮熟。出鍋后用大盤先擺上四肢、頸胛,上面擺上羊背,擺成活羊跪爬狀。祭祀時還將羊頭放在羊背上。上桌后舉行開背儀式,由待客方用銀碗敬酒后,再由主要客人動刀開背。羊背子味道鮮美,肉細嫩,是蒙古人在祭祀、婚嫁、壽宴或迎接貴賓時用的上等待客食品。
手把肉:蒙古、鄂溫克、鄂倫春等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最喜歡的傳統(tǒng)食品。因用手把著吃肉,顧名手把肉。習慣用牛、羊、馬、駱駝等家畜及獸肉煮食,通常的手把肉主要指手把羊肉。手把肉是內蒙古牧民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常有“到草原不吃手把肉,不算到過草原;蒙古人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未表達真情”的說法。
內蒙古現(xiàn)代涮羊肉:選大尾綿羊的上胸、外脊、后腿等肥瘦適中的部位和羊尾,切均勻的薄片。涮羊肉的火鍋鍋底湯及調味佐料多種多樣,配有土豆、白菜、豆腐等蔬菜同涮,可滿足客人各種口味和葷素需求。
肉干:有羊肉干和其他獸肉干。在牧區(qū),牲畜冬春季體弱消瘦,不能宰殺,牧民在初冬(小雪和大雪之間)的宰牲節(jié)前后,大量宰殺肉用牲畜,一可減少存欄牲畜,確保母畜過冬,二能保證牛羊肉的最佳質量。過去大量宰殺牲畜只靠冬季封冷后天然大冷庫儲存,春季無法保存。因狩獵有季節(jié)劃分,獵物多寡不定,獵民便把肉晾干備用。
炒米:蒙古語稱“蒙古勒巴達”,是將糜子用水浸泡后,經蒸、炒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熟米粒。因制作方法差異可分為脆炒米和硬炒米。炒米易于存儲,便于攜帶,食法簡單,營養(yǎng)豐富,是游牧民族放牧時的最佳快餐。炒米有多種吃法,可干嚼也可與多種食物搭配,加入黃油、奶皮、奶酪、熟牛羊肉,香咸酥軟、味道極佳。炒米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人體所需元素。
油炸餑餑:也叫油炸撒子、油炸果子、油炸麻葉,是蒙古族喝茶時的小吃,用小麥面粉加糖、雞蛋,用酸奶、牛奶、奶油或牛油和面,或捏成麻葉型,或拉成撒子型,或搟成片,再切成小棒型、三角形,用牛油或羊油(現(xiàn)也用植物油)炸成金黃色,可直接食用也可泡入熱奶茶。油炸餑餑易存易帶,除自家食用、招待客人外,還做禮品互贈。
蒙古餡餅:草原上著名的食品。精選綿羊肉或牛肉做餡兒,肥瘦適宜,餡中放蔥、姜等佐料,不加菜,餡滿,皮薄如紙,金黃酥軟,油而不膩。
肉粥: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肉粥分兩種,有肉湯粥和肉丁粥。肉湯粥一般是食用手把肉后,用煮肉湯加大米熬粥,較稀,可視為湯。在杜爾伯特草原以肉粥在食用手把肉后招待客人。肉丁粥是將羊肉切成丁,同時將土豆切成同樣的丁,將肉丁和土豆加水和調料煮開,放入大米用溫水煮熟,此粥可做正餐。
資料來源:四子王旗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