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在1986年9月29日至10月12日,一群穿著古樸繁雜,銀光閃閃,來自中國貴州的侗族姑娘手拉手走上世界的舞臺。在埃菲爾鐵塔的腳下,皎潔的月光透過法國國家博物館的窗戶照在了舞臺之上,姑娘們明凈清澈的歌聲縈繞在巴黎的夜空,那一夜,她們將綺麗的侗族文化展現(xiàn)給了全世界,今天,就由我們跟隨楊秀美老師的腳步,一同走進這被稱之為天籟的侗族大歌。
講座:楊秀美
整理:周黑虎
侗族大歌巴黎演出老照片
侗族是我國十分具有文化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居住地在我國西南片區(qū),貴州以及廣西一帶,因此在先秦的文獻之中侗族人民也被稱之為“黔首”、“越人”。而在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也有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币估晌饕簿褪墙裉斓馁F州新晃侗族自治縣附近。由此可見,侗族文化不僅發(fā)源時間十分的長久,發(fā)展狀態(tài)也非常的優(yōu)秀,那么在這大約2200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如今的侗族文化是怎么樣的一個姿態(tài)呢?
侗族村寨
經(jīng)過了這長久以來的發(fā)展,侗族文化孕育出了獨有的侗族三寶——鼓樓、大歌、風雨橋。
首先來說說這侗族的鼓樓。鼓樓是侗寨的標志,有侗寨必有鼓樓,鼓樓是中國古建筑的表現(xiàn),也是侗族歷史的見證物,“置樓懸鼓”距今已 1800 多年的歷史。
侗族鼓樓
看這一座座高聳入云的鼓樓,氣勢十足,這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筑,爬上鼓樓最頂端,便可在侗寨中“一覽眾山小”。鼓樓的造型為杉樹,最初為“遮陰樹”。古時在樹蔭下聚會議事歌舞娛樂,但樹蔭不避風寒。勤勞智慧的古人便仿杉樹形狀在寨中建起“堂瓦”,雨能避濕,冷能避寒。
侗族鼓樓
俗話說: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族依山傍水而居。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橋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因此風雨橋也是侗族文化里十分具有特色的一部分。侗寨里面分布著山路,河谷等,寨與寨之間都會修建好幾條風雨橋,既供人過路,又可在風雨來臨之時做避雨的地方,除此之外,風雨橋造型也沿襲了侗族建筑里的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優(yōu)美、結構穩(wěn)固,因此又稱為花橋。
風雨橋
在說完了鼓樓和風雨橋之后,就要說說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內(nèi)容了,那就是侗族大歌。大歌——侗語稱“嘎老”。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diào)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三個特點奠定了它在世界音樂文化之中獨一無二的地位。侗族大歌往往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種類有:攔路歌、入堂歌、嘎告堂、哦嘿頂、鼓樓大歌、敬酒歌、牛腿琴歌、河歌、私奔歌、敘事歌。顧名思義也就是在不同的場合唱的不同的歌曲。而侗族大歌最具有特色地方是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主要內(nèi)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之聲。
增盈有座風雨橋呃,
風雨橋呃,
橋里橋外歌悠悠
歌悠悠歌悠悠板呃
你看那,紅線喲系蛋
迎呀迎賓客呃
攔門有大歌飛呀飛出口呃
小伙拉起牛腿琴
姑娘起舞贊歌喉
客未醉酒先歌
侗家心意喲
醉牙醉心頭
醉心頭板呃
一首侗族大歌歌詞
侗族人民把大歌是為自己文化的寶藏,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因此侗族人民對于大歌的傳承把握得十分優(yōu)秀,幾乎每一個侗家兒女都有拿得出手的好嗓子。楊秀美老師作為侗族大歌的教授者之一,也在致力于更好的推廣侗族大歌。
大歌、風雨橋、鼓樓,僅僅只是侗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侗寨神秘對在貴州居住了二十余載的人都還有著濃厚的吸引力,如果想去領會更多的侗族文化的話,最好是在夏日或者中秋時節(jié),僅僅只用背上一個小背包,就可以開始尋找侗寨歌聲的旅程了。
主講人簡介
楊秀美
一位來自侗寨的侗族姑娘,侗族大歌傳承人,曾多次登臺演唱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