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蘆笙起源于中原地區(qū),但如今只在苗、侗、瑤等幾個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尤其在侗族更為流行。
在侗族人口占78%的湖南省通道縣的牙屯堡鎮(zhèn),我們原本準(zhǔn)備尋找會織侗錦的姑娘,卻在風(fēng)雨橋上被一陣聲響吸引住了,便問當(dāng)?shù)厝耍骸斑@是何聲?制樂者何人?”原來,此聲為蘆笙所發(fā),制蘆笙者為楊枝光。他制作的侗族蘆笙,因手藝出眾,在湘黔桂的侗族村寨頗有名氣。2008年6月,侗族蘆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楊枝光榮幸地成為侗族蘆笙制作唯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從牙屯堡鎮(zhèn)顛簸了三十多里山路,我們來到了湘黔桂界山三省坡腳下的美麗村莊——上巖村。楊枝光就住在這里。
楊枝光表演蘆笙舞
圍爐夜話 笙聲傳情
“枝光,有人找!”侗族大媽向樓里一聲吼,蘆笙聲停了十幾秒后,一位穿黃軍裝的老人出來了,手上拿著一只水煙一般的竹筒——這就是楊枝光,而他手上拿的便是蘆笙。
秋日山中夜微冷,楊枝光熱情地將我們引入家門。圍著火爐坐定后,楊枝光開始向我們講述蘆笙的故事:侗族是一個以音樂為媒的民族,對侗族小伙子來說,吹蘆笙不僅僅是民族大計,更是他們的“老婆本”。以前沒有電視時,全村人的娛樂活動便是聚集到村子中央的鼓樓里,大家圍著篝火各忙各的事情:老年人講著侗家人的歷史和村寨的故事,婦女們借著火光刺繡,女孩子聚在一起練習(xí)唱歌,小伙子則練習(xí)吹蘆笙。吹蘆笙是極需技巧的,侗家男孩通常需要學(xué)習(xí)七八年的時間才能用蘆笙吹出情歌。所以,侗家男孩通常八九歲就開始學(xué)習(xí)吹蘆笙,到他們精通蘆笙時,正好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
侗族男女戀愛有個規(guī)矩:小伙子若有了心儀的姑娘,就在月夜提著蘆笙到姑娘的閨窗下吹情歌。姑娘看不到小伙子,只能“聞聲挑郎君”。如果姑娘覺得小伙子的蘆笙吹得好,就會愛聲及人,推窗用歌聲回應(yīng)。雙方都不說話,彼此的緣份盡在“笙來歌往”中。
“少不學(xué)蘆笙,老沒老婆疼!”這是侗族老年人的口頭禪。楊枝光積累“老婆本”的時間特別早,在他7歲時,別的小朋友還在玩過家家,楊枝光就坐在鼓樓的篝火旁跟著抽水煙的老爺爺學(xué)吹蘆笙了?!拔?8歲那年,就憑著吹蘆笙俘獲了她的心!”楊枝光圍在爐火前,擺好手勢吹響了蘆笙。這一次的聲音是情意綿綿的。楊枝光在火爐旁吹蘆笙,大媽在灶前炒菜。兩個人就像年輕時對歌一樣不說話,只以蘆笙為媒。楊枝光年僅三歲的孫子看爺爺吹得起勁,也湊到火爐邊要搶爺爺?shù)奶J笙。
楊枝光教孫子演奏侗族樂器
“你搶我的蘆笙做什么呢?現(xiàn)在存‘老婆本’也太早了吧。再說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流行吹蘆笙取老婆了,大家發(fā)發(fā)短信、打打電話就把戀愛談成了!”楊枝光開始拿孫子打趣。但看到孫子對蘆笙鐘情,楊枝光也無比欣喜。傳情的蘆笙太大,孫子拿不動,楊枝光就從火爐邊的竹籃中拿出一只短笛給他。笙聲、笛聲、炒菜聲,侗鄉(xiāng)的奏鳴曲潤物細(xì)無聲......
打破傳承傳統(tǒng) 愿學(xué)者皆授
以往,制作蘆笙的手藝人在侗寨里最受人尊敬。1974年,楊枝光拜叔叔楊保貴為師,開始學(xué)習(xí)制作蘆笙。
“別以為蘆笙只是一門簡單的竹制吹管樂,制作蘆笙門道多著呢!”楊枝光拿起一只蘆笙先給我講解蘆笙的構(gòu)造:蘆笙由笙斗、笙管、共鳴筒、簧屯、箍等部件組成。笙斗是木制呈葫蘆瓜狀構(gòu)建,笙斗是空的,是蘆笙的聲腔。共鳴筒則是連在笙管上的大竹筒,作用是放大聲音……
我聽得如墜云霧,楊枝光便決定讓我見識一下蘆笙的制作過程,他帶我們來到了他的蘆笙作坊。近年來,楊枝光做蘆笙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一個人忙不過來,于是決定和徒弟一起流水作業(yè)。徒弟負(fù)責(zé)蘆笙零部件的制作,而他自己則負(fù)責(zé)安裝和調(diào)音。
楊枝光制作蘆笙用的工具
自古以來,蘆笙的制作工藝都遵循祖訓(xùn),不許外傳。但是傳到楊枝光這一代,他自己的兩個兒子都不肯學(xué)習(xí)制作蘆笙,他便在村里找了一位同姓族人做徒弟。
制蘆笙的材料一般都就地取材,楊枝光開春前進(jìn)山,選擇皮薄、節(jié)長的“蘆笙竹”,在每年農(nóng)歷十月以后至次年開春前采回,晾干。做笙斗、做共鳴筒都簡單,只需把竹子按一定的比例鋸成段后,然后把里邊的竹節(jié)打通。
楊枝光在制作蘆笙
制蘆笙最難的是做笙斗和簧片。笙斗是蘆笙的心臟。首先要將一整塊木質(zhì)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蘆斗,然后把木材劈開。掏空葫蘆斗內(nèi)壁后,用兩段竹青編好的箍把空葫蘆斗重新箍緊,然后用電鉆在斗壁上開若干氣孔。孔開好后,把笙管分兩排呈60度—80度角插入笙斗,每根竹管均在近笙斗處開1個音孔,再以篾片或麻線捆束,蘆笙就大致成型了。
制蘆笙的幾個關(guān)鍵技術(shù)活——安簧片、點鉛、校音等工序,得由楊枝光親自上。他從工具箱里翻出一只薄薄的銅片,先是湊近看了看,中指輕彈了銅片后把它放到耳朵邊聽,似乎覺得聲音不太悅耳,于是又把銅片放在砧上用鐵錘敲打,再看、再彈、再聽……反復(fù)四五遍后,他總算滿意了,這才把銅片粘在笙管底端開口處。裝入簧片,蘆笙才算安裝好。
楊枝光和徒弟一起制作的蘆笙
昔日聞笙而歌 如今表演才作
蘆笙是侗族最重要的樂器。侗族人在婚喪嫁娶、節(jié)慶喬遷之時,蘆笙從不缺席,以至于稍微有點規(guī)模的侗寨,都得修建“蘆笙臺”。
“以前每個寨子都有蘆笙隊,每年正月和秋收,各個村子的蘆笙隊就走村串寨打擂臺。侗人稱之為‘為夜’?!疄橐埂嵌弊迦私浑H的場合,村子之間通過‘為夜’比拼實力,小伙子通過‘為夜’施展個人魅力,姑娘通過‘為夜’挑選郎君……”楊枝光說。
將手上的蘆笙調(diào)好音后,楊枝光來了興致,一口氣吹了三支曲子——“為夜”時蘆笙隊路過鄰寨時吹的《過路曲》,到了目的地時吹的《進(jìn)寨曲》,打擂臺時主隊吹的《踩堂曲》。
吹完后,楊枝光突然默不作聲了。在他的記憶中,蘆笙不是用來吹的,而是用來跳的。跳蘆笙是一項被聲音牽引的全身運動,而且是一項集體舞蹈。蘆笙最少得三人吹才能聽到音效,跳蘆笙最少得十人跳才能看到場面。人越多越好,如果有十幾支蘆笙隊同時爭鳴,那場景就會氣壯山河。
楊枝光描述的跳蘆笙場景讓我想想都醉了,強烈要求楊枝光穿上侗家盛裝表演跳蘆笙。沒想到楊枝光卻扭捏起來,好不容易哄他穿上侗衣,想讓他到村口的風(fēng)雨橋上跳蘆笙,但是他卻只擺出跳蘆笙的姿勢。問其原因,楊枝光回答:“只有正月初三村里辦蘆笙節(jié)時,我們才會穿成這樣跳蘆笙?,F(xiàn)在沒有游客時我吹笙唱歌,村民們會笑話的!”
“侗族不是聞笙而歌的民族么?為什么您會覺得平時在村寨里跳蘆笙會丟丑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就好比旗袍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但如果現(xiàn)代女性平時穿一條旗袍走在大街上試試?”攝影師一語道破天機。
看到我們失望的表情,楊枝光似乎覺得過意不去,便把我們引到他家房子后面一個隱僻角落,給我們跳了一曲《踩堂曲》。蘆笙音樂和楊枝光的舞蹈讓我們對曾經(jīng)斗蘆笙的場景產(chǎn)生無限遐想。
我們邊走邊問,終于找到了楊枝光所說的那個曾經(jīng)高聳入云、后來在“文革”中被攔腰砍去的鼓樓。從鼓樓龐大的占地面積依稀能想到它往日的雄偉?,F(xiàn)在鼓樓已成為寨子里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里面沒亮燈,只有一位老人烤著火打著瞌睡。
“少不學(xué)蘆笙,老沒老婆疼!”看到這場景,我突然記起老人哄幼時的楊枝光學(xué)蘆笙時說的話。可惜,鼓樓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一個年輕人了......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