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祭花桿
一
在苗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花山節(jié)舉辦之際,苗族人都會來到幾個苗寨之間的開闊坡地——花山場上,圍著花桿舉行各種活動:祭祀、跳蘆笙、集市、對歌、踢腳架、斗牛、打木秋等。2016年2月8日到14日,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的大布紅村,舉辦了歷年來最盛大的一次花山節(jié)。我們有幸用紀(jì)錄片的方式,將它記錄了下來。
丘北縣普者黑風(fēng)光
2月初的丘北,連日陰雨,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jié)。我先于拍攝團隊幾天到了村里,想獨自在這里轉(zhuǎn)轉(zhuǎn),熟悉一下村民,篩選一下拍攝的人物。正當(dāng)我在一個泥濘的岔路口徘徊,尋思著是否要問路去村主任家的時候,旁邊屋子里走出一個人,面容親善:“天好冷啊,進來烤烤火吧!”他打招呼的方式如同熟人,一笑時露出兩排又白又整齊的牙齒。于是,他家擁擠的火塘邊又多了一個人。大家圍著火爐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語調(diào)溫和小聲,沒話的時候大家也不覺得別扭,只聽見玉米骨在火塘里噼啪作響。這是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招呼我的主人楊樹紅和妻子以及祖母、父母一起生活,兒子和女兒在廣東打工,已經(jīng)回村準(zhǔn)備過節(jié),兒子未婚,女兒則有了兩歲的孩子。楊樹紅的祖母出生于1922年,是這個村子里最老的老人,耳朵有些背。我大聲問她是否還記得年輕時候踩花山,她拍著我的手背說:“17歲我就去踩花山嘎!好玩嘎!”兒媳笑著解釋說:“估計她說的是17歲踩花山的時候碰到爺爺,被他拖媳婦拖走的事呢。”祖母年紀(jì)太大,看著她手上和臉上深深的褶皺,不知藏了多少往事。
94歲的太祖奶
我的運氣好,這個楊樹紅就是我要找的人,花山節(jié)的花桿頭之一。隨后他帶我見了這次花山節(jié)其他四個花桿頭,他們主要負責(zé)活動事項的管理安排。能當(dāng)花桿頭的人,都是在村里人緣好、受信任的人。而花山主每年只有一個,一般由無嗣求子的人來當(dāng)。眼下,他們幾個花桿頭和花山主正一起商議在花山場上搭臺的事情。開幕式那天,縣苗學(xué)會將牽頭主辦一臺文藝表演,估計會有6-8萬人來踩花山。這也是大布紅苗寨第一次在花山節(jié)組織這么大型的活動。
楊樹紅在升國旗
近年來,花山節(jié)越來越多地得到政府的支持。因為參與者眾多,出于安全考慮,花山節(jié)需要申報批準(zhǔn)才可以舉辦。今年作為民間機構(gòu)的丘北縣苗學(xué)會申請到州民委的一筆資金,介入了大布紅的花山節(jié)。村民熱切地希望能把這次花山節(jié)辦得隆重些,苗學(xué)會也希望能夠通過節(jié)日把他們關(guān)注的一些傳統(tǒng)文化項目進行推廣。于是,大家走到了一起。
二
離村子一公里的花山場上,20多米高的公花桿已經(jīng)立在大空場中間,母花桿則立在旁邊的小山頭上,彼此遙相呼應(yīng)。
花山節(jié)在苗語中叫“鞏道”,意為“在山野里悼念”,是對苗族先祖蚩尤的祭奠活動。史學(xué)家考證,苗族的祖先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下游,屬于當(dāng)時的東夷部落。蚩尤作為其首領(lǐng)勢力不斷擴張,最后與黃河中游的黃帝沖突,兩軍逐鹿中原,蚩尤戰(zhàn)敗,從此苗族開始南遷,從長江以南一直遷徙到西南山區(qū)。自清康熙年間在文山設(shè)置開化府后,這里一直是云貴川地區(qū)南遷苗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不少人在文山定居一段時間后,還繼續(xù)向越南、老撾遷徙。因此當(dāng)?shù)毓?jié)日文化不僅對遷徙的經(jīng)歷和體驗有較深刻的反映,也有著吸納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特征。
苗族人家
節(jié)日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共同記憶?;U祭祖的儀式便是一種活態(tài)的歷史敘事和傳播,分為立桿、祭桿和收桿。立桿是在節(jié)日開始前,選兩棵異體同根、高而直的松樹,一公一母,擇吉日把花桿頭朝著太陽升起的東方豎起來,立在花山場。苗族人認(rèn)為祖先居住的地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祭桿時由村中長老和巫師帶頭,圍繞花桿順時針方向走三圈,同時獻上祭品,念頌咒語,祈愿祖先保佑。收桿是在節(jié)日結(jié)束時將花桿頭朝日落的方向放下,人們會搶著摘一把松枝回家,求子求福、保佑平安,放下的花桿將被村民妥為保存。
在祭祀中,《花山起源之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是獻祭前首先要唱的流傳千年的古歌,是苗族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
苗族人重祭祀,祖先的護佑對于他們現(xiàn)世的生活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祭花桿后,花山節(jié)才算是正式開始。踩花山對苗族人來說一直都有很強的吸引力,哪怕是在“文革”期間都沒有斷過。苗族人從記事開始每年都會去不同的花山場踩花山,那個興頭誰都擋不住!以前交通不便,走路兩天也要走去花山場,晚上就借宿在親戚朋友家。
參加踩花山
離大布紅村20里地的依布底苗寨,一大早,86歲的老阿婆準(zhǔn)備去花山場踩花山。她取出壓在箱底的一套老繡衣,細細穿上,最后把繡滿花鳥的長長綁腿一圈圈地纏好。這身衣服是土布老繡,厚實古樸,圖案生動,色彩鮮艷,是她年輕眼神好的時候繡的。很多村里的中年女子因為出門打工,或者農(nóng)活忙碌,已經(jīng)沒有時間自己繡衣服了,穿的都是商店里出售的機繡改良版苗服,簡單、實用、價格實惠。而更年輕一些的女孩則認(rèn)為老式的土布繡花苗衣穿起來太厚重、太老派,青睞最近幾年流行的一種蕾絲紗和花色珠串裝飾的苗服。她們甚至?xí)约嘿I飾品來給衣服做DIY,配上高跟鞋,把輕盈的新式裙擺和帽子上的綢帶穿得飄飄搖搖。
依布底一起去踩花山的人組成長長的摩托車隊,老阿婆腰桿筆挺盛裝坐在摩托車后座上。等他們來到大布紅村的花山場時,那里早已人山人海,空地上山坡上也擠滿了衣著鮮艷的人群。
依布底的老阿婆
三
花山場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除了苗族,很多其他民族的人都會來踩花山,正所謂“苗族人立花桿,彝族人踩花山,漢族人來經(jīng)商?!鄙踔廉?dāng)?shù)亟?jīng)濟實力比較雄厚的穆斯林,都曾經(jīng)贊助過花山節(jié)。今年的花山場集市很是熱鬧,甚至吸引了不少湖南的商人。他們向村里租地,在花山場搭建了各種游藝商鋪:巨大的氣墊滑梯、旋轉(zhuǎn)木馬、旋轉(zhuǎn)飛行器,甚至還把豐都鬼城的“鬼屋”也搬過來了。這些現(xiàn)代元素和民族元素混雜在一起,讓花山場有著一種近乎魔幻的色彩。
與女性不一樣,這里的男性不講究穿苗服。大多數(shù)苗族年輕男子如今都在城里打工,他們更愿意展現(xiàn)自己個性時髦的一面,印有外文字母的休閑衣服受到格外的歡迎。新潮的西服皮鞋,嬉皮的休閑牛仔,紋身,墨鏡,耳釘,項鏈……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年輕男子都會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做點文章,而今年的潮流似乎偏向夸張的美感。
潮人們
楊樹紅的小兒子楊偉光在家洗完頭,騎摩托去他伙伴家一起吹發(fā)型,然后再去花山場玩。他們都在東莞打工,小哥倆說今年時髦的發(fā)型是長長尖尖的三七開垂發(fā)。作為家里唯一的兒子,偉光被父母、爺爺、奶奶、太祖母寄予了厚望。初中畢業(yè)他就輟學(xué)打工,第一年去了山東,去年去了廣東。讓楊樹紅驕傲的是,小兒子雖然不喜歡念書,但是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會寄回家2000元。與偉光閑聊時說起未來,雖然在村里呆著“沒什么好玩的,挺無聊”,但他還是想以后賺錢回來給家里蓋幢大房子?!拔沂羌依镂ㄒ坏膬鹤?,應(yīng)該這樣做?!倍衲瓴?7歲。
花山場上,同樣17歲的李美芬作為村里文化程度較高的女孩子,被安排在花山節(jié)主管打木秋和打陀螺的比賽。她在城里上高中?!拔覌寢尵褪?6歲的時候在花山場被我爸爸拖媳婦拖走后結(jié)婚的,她其實不是很喜歡我爸爸??墒侨硕急煌献吡耍资祜埩?,也就認(rèn)了。我就不想早早嫁人,如果能考上大學(xué),我一定要上,我媽媽會支持我,她理解我?!?/p>
美芬的媽媽是個非常聰慧能干、愛說愛笑愛打鬧的人,喜歡開玩笑,也能看出很隱忍。在美芬媽媽的鼓動下,我和她在花山場玩起了打木秋。木秋比我小時候玩過的蹺蹺板大了好幾倍,最高處離地估計有五六米,每次對方雙腳蹬地彈起時,我這邊就會以失重的感覺落地。那種在風(fēng)中快速下降的緊張刺激只有通過尖叫才能釋放,而每次我失控大叫的時候,底下村民都會一片哄笑。下了木秋,感覺還在騰云駕霧。美芬的媽媽過來架著我的胳膊哈哈大笑,像個小姑娘。她40歲不到,但常年勞累以及沒有好好保養(yǎng),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了不少。聊起女兒的未來,她呵呵一樂說:“我不擔(dān)心她嫁不出去,讀好書再說。我當(dāng)年是沒有其他機會,所以早早結(jié)婚了,她現(xiàn)在有條件了,那么著急做什么!”
花山節(jié)曾經(jīng)是一年一度農(nóng)閑時男女對歌結(jié)緣的場所。男人拿根甘蔗,和中意的女子在傘下唱歌,如果你情我愿就繼續(xù)唱下去,最后感覺情投意合就可以把甘蔗送給女子。對歌的聲音,就像兩個人的對話婉轉(zhuǎn)輕柔。
女人傘下唱著:“漢人過年漢人出山,苗族過年燒香焚紙祭花桿;漢人過年漢人燒火地,苗族過年全都到花桿前相聚。哎—,小帥哥呃,小帥哥,花桿就樹在那山坡?!?/p>
男人握著甘蔗和著:“青春煥發(fā)的小妹,是誰心靈手巧把線紡?是如花似玉小阿妹;三天三夜縫出件好衣裳,小哥穿著衣裳闖江山;想到如花似玉的小阿妹,立即起身把家返……”
對歌在花山場的母花桿下開始了,周圍幾乎都是中老年男女。年輕一代幾乎不會唱了,如今他們有手機,已經(jīng)不需要用對歌的形式來傳情達意。苗學(xué)會的羅會長特別在這次花山節(jié)組織了各村的對歌比賽,也是希望能夠在對歌失去傳統(tǒng)作用的時候,還能以一種表演和娛樂的形式,讓大家重新產(chǎn)生對這種藝術(shù)的關(guān)注和熱愛。他沒想到,山坡上人頭攢動,對歌讓人們產(chǎn)生了極大的熱情。看好戲的,扭捏不好意思的,起哄的,都唱得有滋有味。
由于在歷史上經(jīng)歷長時間、大范圍的遷徙,苗族文化形成了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和流動變遷特征。節(jié)日作為民族文化的凝集點,慶祝方式和形態(tài)也處于動態(tài)的演變和傳承之中。在大布紅的花山場,一個從老撾過來的苗族女子樂隊讓當(dāng)?shù)氐拿缱迦烁械胶闷妗f著同樣的西部苗語,卻穿著略顯不同的衣服。她們排成一行,教人們一來一往地扔繡包,一時間圍觀者無數(shù)。不消多久,女子樂隊手中的CD就在人群中銷售一空。
從老撾來參加踩花山的苗族女子樂隊
踩花山期間,每天都有不同項目的比賽和表演,集市也很熱鬧。楊樹紅平時會戴著印有“治安管理”字樣的紅袖套在花山場走動,同時他也是踢腳架的裁判。這項活動是文山苗族人的一個傳統(tǒng)比賽項目,規(guī)則很簡單:比賽會在兩個男子之間進行,不能踢前腳,只能向側(cè)方和后方踢;不能用手推拉對方;對方倒地就不能再踢。觀看的人圍著花桿形成一個直徑20米的圓圈,兩位男子在中間比賽。人群中有參賽選手的親友團或者拉拉隊,每次賽手踉蹌失去平衡的時候,總會引起人群中的笑聲或叫聲。連續(xù)幾天的比賽,最后決賽的人必須連續(xù)踢倒三個對手才能成為冠軍。
四
在眾多比賽中,花山節(jié)的斗牛是一大熱點。苗族敬牛、愛牛,傳說先祖蚩尤就是牛首人身。牛也是苗人農(nóng)活家務(wù)的主要勞力,對很多家庭來說是價值最高的財產(chǎn),甚至可以算作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員。大布紅村的很多家庭,至今還與牛住在一起。進屋大廳左右兩側(cè)的第一個隔間一般就是牛住的地方,再往里才是人的臥室。吳昭明是花桿頭之一,他家的黃牛今年四歲,長得頭小腹大,兩眼有神,英武有力,去年曾經(jīng)在別的花山場斗牛比賽中得了冠軍。今年,他躍躍欲試就是奔著決賽去了。大賽前幾天他每天都親自配食喂料,這時候不能喂太飽,長膘了就斗不動了,也不能喂太少,少了營養(yǎng)也就沒了力氣。可是就在決賽的頭兩天,這頭牛突然病了,不吃不喝,期待一年的吳昭明給它打針喂藥,很失落很憐愛地摸著牛的頭說:“看來你今年是斗不了了!”
決賽這天,吳昭明決定還是收拾好心情前去觀戰(zhàn)。斗牛場在花山場的一角,用木頭圍起的一個大空場里,牛會被主人牽進來。觀戰(zhàn)的人有的坐在圍欄上,有的爬在樹上,有的站在山坡上。更多的人擁在斗牛場里,在兩頭角力的牛幾米開外呼叫著,跟著牛的進退前跑后擁。觀看者需要對牛的突然動作有預(yù)判能力,因為動作慢的人很可能就會被撞上,格外緊張刺激!決賽的兩頭牛往往勢均力敵,有時候斗半個小時還難分勝負。吳昭明說:“好的牛得好斗,還要善斗,得有靈氣,光一身蠻力不行。明年來看我家的!”
放完花桿幾天后,楊樹紅的小兒子還要去東莞打工。一家五代人圍著桌子吃飯,爸爸的話顯得有些語重心長:“我只有你一個兒子,你一定要沉得住氣,掙點錢不要亂花,要會考慮家里,還有老祖奶,你爺爺奶奶、你爸爸媽媽。和小姑娘交往就要地地道道,你得等到二十一二歲才回來結(jié)婚?,F(xiàn)在社會由法律管著,不能早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