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西雙版納的前一天晚上,我們一行人到西雙版納首府景洪市的一家著名的傣家酒樓,去品嘗正宗的傣家菜。傣家菜肴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取材也十分獨特,概括為“怪、酸、辣、香”四大特色。
所謂“怪”是指傣家的一些菜肴取材特殊,吃的方法也比較特殊。像松樹的嫩芽,芭蕉的花朵,韭菜的粗根,南瓜的嫩藤,芋艿頂部那段管狀的花序,連根帶葉整棵的茼蒿以及竹林中生長的竹蟲,水田中的田鱉,一種稱之為“花大姐”的大蜘蛛等都可以入菜。這些東西自然在北方菜系中難以見到,就是在南方也未必人人敢吃,傣家人卻把它們制作成了美味佳肴,不能不讓人贊嘆傣家人在飲食方面的智慧和膽量。記得有一道菜是用螞蟻卵制作的,傣語稱之為“黑木松”,取材于森林中的一種個頭較大的酸螞蟻。先是用煙火將螞蟻熏跑,然后取出蟻卵,再用清水將蟻卵洗凈晾干,做菜時將蟻卵與雞蛋打散混在一起炒。當這道菜端上桌時,只見在淡黃色的雞蛋上面,布滿了一層褐色透明如同小珍珠般的顆粒,那便是螞蟻卵,四周再配以翠綠的蕪荽,不但色澤醒目,而且奇香誘人,用筷子夾一口品嘗,嘿,清香中略帶酸味,十分爽口。還有一道菜更具傣家特色,傣語稱之為“撒pia”,漢語發(fā)音好象是“薩片兒”。這道菜分別用四個小碟盛著,一碟是十分新鮮的生牛肉,一碟是牛的苦腸汁,呈暗綠色糊狀,另兩碟是翠綠的芫荽和鮮紅的辣椒醬。
這道菜是傣家名菜,需要用剛剛宰殺的牛來取材,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的,今天碰上了,算我們有口福。這道菜的吃法是:用生牛肉沾上苦腸汁,再配以辣椒醬、芫荽,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解暑助消化。我小心翼翼地夾了一小塊生牛肉,略沾了少許苦腸汁和辣椒醬,入口咀嚼了幾下之后,覺得苦中帶辣,并未感到有異腥之味,雖稱不上味道鮮美,卻也滑嫩爽口。
傣家菜的另一特色便是酸和辣,像煮酸筍、煮菜葉、酸扒菜、煮豇豆、腌壇肉等無一不是又酸又辣。
使用香料多是傣家菜的又一特色。西雙版納素有植物王國之稱,這里生長著許多帶有香味的植物,也就為傣家人烹飪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香料。像其中的香茅草、香辣柳、野生大芫荽等都是傣家常用的香料。這些香料烹制而成的香茅草烤雞、香茅草烤魚、大芫荽炒牛肉、香八角燉雞等香味濃郁醇厚。不過,這些香味過于濃烈的菜肴,外地人未必都能喜歡。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南北口味皆宜的菜肴,像油炸香蕉這道菜,是把香蕉直接放進油里去炸,香蕉外面不包裹糊狀外衣,炸出來外觀是黑糊糊、軟塌塌的,不算太美觀,但由于已經將香蕉中的甜汁炸出,吃起來倒是十分可口。還有一道菜是用香蕉葉包裹著糯米、花生、菠蘿、香茅草等制作成的點心,類似于八寶飯,十分香甜宜人。傣家人吃米飯時習慣于抓起飯團先用手擠捏幾下再入口,據說捏過的飯團更好吃。我們也試著抓捏飯團,果然擠捏過的飯團更顯軟綿香潤,也許這是西雙版納的大米所獨具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