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民不僅在科學(xué)技術(shù)和文化藝術(shù)上卓有建樹,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采的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彝族傳統(tǒng)體育,猶如體育百花園中一株綻開的奇葩,以其特有的風(fēng)格、姿態(tài)呈現(xiàn)在祖國體壇,為人們矚目稱頌。
彝族都喜歡摔跤這一競技項目,但各地的摔跤競技規(guī)則不盡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云南彝族撒尼、阿細支系的摔法和大小涼山的摔法。云南的摔法主要有抓腰帶、摟腰、抱腿、過背、夾肩、纏腿等動作。涼山有抱摔、胸摔和抱腰摔等摔法。
彝式摔跤 古道倫攝影 引自民族畫報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巖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跳火繩廣泛流傳于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項目。
賽馬是各地彝族比較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一般在過年或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舉行。賽馬場跑道為周長約三、四百米橢圓形。比賽時,所有的賽馬和騎手們都需精心打扮。賽馬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賽奔跑,一種是賽競走。
打磨秋又稱“磨擔(dān)秋”,因這項活動很像推磨般的旋轉(zhuǎn),故得名。廣泛流傳于貴州省大方縣的彝族民間,尤以當(dāng)?shù)匕偌{彝族鄉(xiāng)的四位彝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彝族打磨秋表演 古道倫攝影 引自民族畫報
蹲斗,彝語叫“互布吉則”,意思是雄雞斗架。勞動之余,男子常進行蹲斗比賽。雙方各為一、兩人。兩手合掌并于胸前,呈半蹲狀態(tài),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準用手推;以碰撞使對方的手、臀部先著地為贏。另一種比賽方法是蹲著繞圓圈或走“之”字形,參加人數(shù)不限,以堅持時間最長為勝。
舞鈴鐺是彝族傳統(tǒng)文體活動。流行于貴州六盤水彝族聚居區(qū)。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割火草節(jié)”舉行。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舞時數(shù)名青年兩手各執(zhí)五只彩綢扎連的銅鈴,兩足腳踝上各掛一串(十只)小鈴擋,邊跳邊舞,節(jié)奏明快,動作協(xié)調(diào)。跳至高潮時,每兩人疊起“羅漢”,或作各種難度較大動作,如:“背翻搖鈴”“弓臥斗”等。比賽時評委根據(jù)技巧難度決定勝負。
參考資料:黃建明著《中華民族之旅?走進彝區(qū)》,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