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居住的三江流域,河流縱橫交錯,群山環(huán)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漁獵資源。長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其傳統(tǒng)飲食以漁獵產品為主,魚干獸肉,家家堆積為糧。這與農牧民族相比,別具特色。
在赫哲族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中,尚保留著吃生魚的古老民俗,例如“剎生魚”、吃生魚片等。
“剎生魚”,赫哲語叫“塔拉卡”,其主要原料有鯉魚、草根魚、鱘魚、鰉魚、白魚、胖頭魚等。在“剎生魚”之前,用刀從魚鰓處放血,再將魚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或者是細絲,蘸著鹽生吃。條件好的,還可以用土豆絲、綠豆芽、粉皮佐餐,加醋、辣椒、姜、蔥等調味,其味道更加鮮美?!皠x生魚”脆嫩鮮美,營養(yǎng)豐富,別具風味,是赫哲族飲食品種中的上等菜。它不僅是赫哲族人民非常喜歡的日常食品,而且也是赫哲族人民待客的佳肴。
赫哲族人吃的生魚片,有“拉布塔哈”和“蘇拉卡”兩種,這主要是由于食用季節(jié)的不同而區(qū)分的?!袄妓痹诖?、夏、秋三季食用。將新鮮的活魚收拾干凈,然后把魚肉切成薄片,蘸著鹽、醋、辣椒面吃?!疤K拉卡”俗稱“刨花”,也是赫哲族吃生魚的一種方法。在冬季,人們把凍魚的皮剝掉,用刀子或者是刨子將魚肉切成刨花似的薄片,加鹽生吃。
赫哲族人還把魚加工成各種熟食品食用,例如烤魚、炸魚、蒸魚、燉魚、“炒魚毛”等。其中,以“炒魚毛”最具特色。
炒魚毛,赫哲語稱“他斯哈”。一般選用鯉魚、草根、懷頭等肥魚,洗凈后切成大塊放入鍋中煮熟,接著去掉骨刺,待涼后二次下鍋爆炒,直到魚毛“焦黃不粘鍋,酥肥而噴香”時取出,放人事先準備好的儲藏箱中,用魚油浸泡,而后密封起來埋人地下,現(xiàn)吃現(xiàn)取,味道鮮美。
在漁獵經濟時代,獸肉也是赫哲族人民日常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狍子、野豬、鹿、熊是赫哲族主要的獵取獵物,這些獵物是赫哲族肉食的主要來源。獸肉除燉著吃、烤著吃以外,還可以曬成肉干儲存起來,以備日后食用。
曬肉干,赫哲語叫“胡烈克特”。通常用鹿、狍、野豬、熊等獸肉制作肉干。把動物的皮剝去以后,將四肢和里脊部位的肉取下來切成小塊,用木棍串上烤熟,然后切成小塊,曬干后儲存起來。曬肉干可以當干糧吃,也可以用開水浸泡后燉著吃。
曬肉條,赫哲語叫“烏切克特”。把鹿、狍子的里脊肉和四肢肉切成細長條曬干,吃的時候加鹽和其他調料煮熟。
隨著對外交往的發(fā)展,赫哲族的漁獵產品大量商品化,人們用貂皮、鹿茸、人參、大馬哈魚、鰉魚等漁獵產品換取布匹、糧食、鹽、酒等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傳入,改變了赫哲族的傳統(tǒng)飲食結構,是赫哲族飲食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起初,糧食在赫哲族的飲食結構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其品種也特別單一,主要是小米。當時,有錢的人家一年內買米數(shù)百斤,平均每人幾十斤;貧困的人家買米更少,每戶一年只買米幾十斤,赫哲族人只好把有限的糧食熬粥喝。所謂的“粥”,也不過是清湯而已.一家五六口人,煮上一鍋水,加入一兩把小米煮湯喝。只有在過年、過節(jié)時,才能吃上幾頓加肉的干飯。
新中國成立后,赫哲族人民實現(xiàn)了定居,吃上了供應糧,從而開始了以糧食為主食,以魚、獸肉、蔬菜為副食的飲食文化新時代。當時,小米、玉米一度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糧,在逢年過節(jié)之時還能吃上面粉、大米等細糧。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赫哲族居住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人民的收入有了顯著增加,這對赫哲族的飲食習俗產生了深遠影響。大米、白面成為主食,一年四季赫哲人都能吃上新鮮蔬菜,其飲食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同時,電冰箱、微波爐、電飯煲、電烤箱、電炒勺等現(xiàn)代化飲食工具也已步入赫哲族家庭。赫哲族人民將民族傳統(tǒng)飲食習俗和現(xiàn)代飲食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在開創(chuàng)飲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新篇章,
參考資料:
1.《民族問題五種叢書》,黑龍江省編輯組,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朝鮮 民族出版社,1987.
2.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1934
3.《赫哲族簡史》編寫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供圖: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