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的建筑文化與漢族建筑文化相近,建筑多為磚木結構。錫伯族建筑藝術的精髓在民居與寺廟建筑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錫伯族民居多為“來蘭皮”磚木結構房屋,“人”字形大屋頂房,寬敞大方,屋檐寬出半米左右,窗戶很大,有的一間房子就有四五個窗戶,窗戶格木形狀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幾乎和雕刻的一樣,如果沒有精細的技藝是做不出來的。在門框、窗、屏風上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錫伯族房屋冬暖夏涼、干凈整潔。在清朝時期,錫伯人通過借鑒其他民族的建筑文化糅合本民族的建筑技藝,形成了本民族富有特色的錫伯族民居,錫伯民居大都會有面積約為三四畝地的庭院,庭院都是南北長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墻圍成,以防牲畜家禽進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為中心分成前后兩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種有果樹(蘋果、杏、桃、棗、葡萄等)和各種花卉。為防止家禽入院亂竄,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圍以幾十厘米的小矮墻,并安上小巧的木門。居民房一般有三間,家境殷實者也會建造五間,建筑坐北朝南,民居主建筑有較寬的廊檐,可以起到很好的遮蔽風雨的作用。
錫伯族傳統(tǒng)建筑(攝影:劉軍)
錫伯人崇信喇嘛教,清朝錫伯人西遷新疆駐防伊犁之后,在伊犁地區(qū)修建了諸多寺廟,如鎮(zhèn)遠寺、圣佑寺、普化寺、康遠寺、積福寺、靖遠寺等。這些寺廟建筑體現(xiàn)了錫伯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藝,是錫伯人民智慧的結晶。廟里都塑造很多神像,其中坐側最多,其形象與真人沒有二致,可謂栩栩如生,尤其是臉部的塑造,可以說都達到了維妙維肖的地步。在廟宇墻壁上描繪的各種神的形象和取自《三國演義》《西游記》《八仙洞》等故事的人物畫像,都是單線描,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廟宇內橫梁豎柱上雕刻的攀龍附鳳,個個都反映出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高超的藝術。
傳統(tǒng)民居的萬字炕(攝影:劉軍)
錫伯族生活在高緯度地區(qū),冬季低溫嚴寒,因此錫伯人家多會在室內建造火炕,火炕高60—70厘米,造法很特殊,由五個煙道組成,煙道互相連通。新中國成立前后,隨著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漸漸只打一面炕(或南或北,以北為多)。 炕上又放有特制的長方形木具稱之為“吉伯渾塔圖庫”(被柜或炕柜)。房屋的中間屋子有個過道,過道里屋是廚房,筑有兩個鍋臺。鍋臺比里屋內的炕低,連著鍋臺修有小炕,炕和鍋臺中間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墻)。
整體而言,錫伯族建筑文化與漢族建筑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錫伯民居類似于漢族四合院,但是錫伯建筑文化有其獨有特色,錫伯族建筑文化是錫伯族人民建筑智慧的結晶。
參考資料:《錫伯族簡史》編寫組:《錫伯族簡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