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笆樓是撒拉族典型的傳統(tǒng)民居,撒拉族的先民充分利用當?shù)刎S富的森林與土石,不斷吸收與借鑒周邊藏、漢、回、土、保安等民族的民居建筑精華,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了撒拉族的特色傳統(tǒng)民居——籬笆樓。
在青海孟達地區(qū),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撒拉族籬笆樓建筑。這些建筑最早修建于明朝末年,建筑面積達到二百平方米。這里緊鄰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籬笆樓建筑布局多種多樣,因地自由搭建,有橫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這座撒拉族籬笆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撒拉族民居(攝影:劉軍)
撒拉族的籬笆樓建筑一般由兩層上下建筑構成,家庭居室或者客房設置于上層,而籬笆樓的下層則主要是儲物間和牲畜圈棚?;h笆樓大都選用上好的松木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將松木進行處理之后用于搭建整個樓體的主體框架,再用植物的枝條或者木條編織籬笆樓的墻體,墻體中間為空心,將柔韌性較好的草和到泥土中充分攪拌之后均勻地涂抹在籬笆樓墻體的兩壁,而后有條件的家庭會在籬笆樓的門窗或者木梁上雕刻各種與伊斯蘭教或傳統(tǒng)民俗有關的精美圖案??招牡幕h笆樓墻體非常利于房間的通氣與保暖,住在這種建筑中冬暖夏涼,溫度適宜;同時,整個建筑都由木質(zhì)或編織木料構成,因此,籬笆樓的重量較輕,所需建筑材料也較少,利于節(jié)約建筑成本。
撒拉族的籬笆樓建筑同時具有防潮、防震、防鼠功能,粗獷古樸的籬笆樓有“墻倒樓不倒”的特點。據(jù)了解,目前,循化縣有大小籬笆樓38處,其中明清至民國遺存17處。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除了傳統(tǒng)古老撒拉族籬笆樓建筑外,現(xiàn)代撒拉族地區(qū)還有很多近現(xiàn)代建筑,分為舊式民居與新式民居建筑。撒拉族舊式民居以民國時期建造的建筑為主,建筑布局為中國北方四合院式,土木結構的平頂房,莊廓墻是用封閉的黃土夯實方形,墻體橫切面呈底厚頂薄的薄梯形,仿藏族習俗,圍墻四角頂放置白石頭,緊貼圍墻布建房屋,莊廓中間有目院空間,整個莊廓建筑由廂房(北房)、廚房、圈房和大門組成。廂房是莊廓的主體建筑,從高度、方位、建材、結構、尺度、功用都有區(qū)別于其他房屋建筑,座北朝南,進深二間帶廓,多為三間,由長輩居住,亦可婚喪大事、待客接物之用。
撒拉族傳統(tǒng)建筑(攝影:劉軍)
新式民居則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建造的一批現(xiàn)代建筑,尤其改革開放之后,撒拉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富裕起來,現(xiàn)代撒拉族的民居與周邊民族相同,大都是現(xiàn)代化的平房或樓房,人們對房間進行具有撒拉族傳統(tǒng)民族特色的裝修設計,使當代撒拉族民居散發(fā)著現(xiàn)代化而又富有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韻味兒。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360百科、互動百科
2. 馬明良、楊宏峰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撒拉族》,黃河出版?zhèn)髅郊瘓F,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