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因居住在獨龍江流域而得名,目前有6000多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從原始氏族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陡峭,交通不便等原因,獨龍江地區(qū)綜合發(fā)展緩慢,貧困面廣,貧困度深。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獨龍族的生活生產。改革開放的40年里,獨龍族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舉全社會之力精準扶貧的政策下,獨龍族迎來歷史跨越的關鍵節(jié)點,翻開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之頁。
過去數(shù)十年間,攝影師楊學飛曾五進獨龍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在時間的縱向軸上,這些影像形成了鮮明和強烈的對比,讓他震撼,相信也會讓很多人對一個人口較少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所實現(xiàn)的巨大歷史跨越感到震撼。
歷史跨越的現(xiàn)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展獨龍族專題《奇跡,人天共鑒——改革開放和脫貧路上獨龍族住房變遷》展區(qū)
木壘房記憶
獨龍族住房曾經有過巢居、穴居、樹居的經歷。清道光年間有“俅人居大雪山外,房屋系隨結竹木,棲息樹上”的記載,被稱為“建在大樹上的房子”(獨龍語稱“新阿當”)。獨龍族較長時間里過著屋不擋雨,衣不遮體,刀耕火種,刻木結繩記事的生活。
木壘房里,獨龍族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烤火
木壘房多分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圈養(yǎng)牲畜,由獨木梯上下
這種被稱為窗戶的小洞口,是獨龍族建筑的重要標志
隨著社會發(fā)展,獨龍族在沿江平地處或在稍開闊的坡地上建起了簡單的住房,個別房屋僅靠一條山路垂直上下,獨門獨戶建蓋于山頂。這些住房結構簡單,把木樁削剪打入土坎中,在木樁上鋪上木板,離地30厘米到1米多不等,四周用圓木縱橫交叉壘起;也有用四根木頭柱子支撐,周圍用木板圍起;建蓋不用釘子,不用鐵絲,用圓木兩頭鋸成凹凸形或者圓弧狀,縱橫上下自然拉力和受力;門框僅夠一人進出,房頂鋪木板;端頭擺置一把獨木梯,供人上下使用。住房很少開設窗戶,即使有也很小,勉強夠一個人探出頭來,據(jù)說以前常有獨龍江以外的土司來寨子里搶走姑娘,為防止從窗子入室搶人,建蓋房子時故意將窗口留得很小。
福利房印象
改革開放和脫貧政策惠及我國最閉塞偏僻的地區(qū)。從2010年起舉全社會之力幫扶獨龍江地區(qū),精準扶貧,多方聯(lián)動,上下合力,制定了整鄉(xiāng)推進、整族幫扶的政策;啟動了“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社會事業(yè)、素質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建設”六大工程;累計向獨龍江地區(qū)投入建設資金13.04億元,其中建成26個安置點1068戶安居房;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式樣。
獨龍江地區(qū)保有民族風格的安居房,取代了傳統(tǒng)的木壘房并融入到自然環(huán)境中
從木壘房到寬敞明亮的新房,一步之遙不知道經歷了多少代人
在自家的新房前喜笑顏開的獨龍族紋面婦女
在通電、通水、通路、通話的同時,政府出資為獨龍族人建設了福利房。以前的木壘房、篾笆房,被整齊排列的新房取代;新房設有客廳、主、次臥室,光照、通風好;配有專用廚房;電視機,自來水、電灶、電飯煲、衛(wèi)生設施等齊全。
在政府主導下,獨龍族整體從山高處往平地搬遷,從獨居處往集中地搬遷,從遠的住處往離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近的地方搬遷;先建后搬,邊建邊搬。
到目前,99%的獨龍族人住進了新房。
新生產?新生活
獨龍江地區(qū)過去每年封山半年的歷史,現(xiàn)在隨著隧道的開通已經結束。走得出去進得來,人員開始流動。城市中有的,獨龍江都有;獨龍江有的,城市里沒有。獨龍族人放下獵槍和弓弩,拿起鋤頭和牧鞭;種植重樓等名貴中藥和草果等香料,蓄養(yǎng)牛、羊、豬、雞等,架蜂箱,收蜂蜜,織龍?zhí)海_面包車,接游客……獨龍江忙起來了。
村里建成了硬化路,新建了安居房,獨龍族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在依山而建安居房群落前獨龍族村民在翻挖、平整水田
澆筑中的水電站廠房基礎
獨龍牛是獨龍族地區(qū)的特產,政府為了鼓勵獨龍牛的養(yǎng)殖,給每頭獨龍牛七八千元的補貼
獨龍江畔,一個人口較少民族正在脫貧,大步走在致富路上
從原始氏族部落和原始漁獵采集生產方式走來的獨龍族,現(xiàn)在正在跟兄弟民族一道,向小康生活美好目標邁進。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精準扶貧這幾年,創(chuàng)造了獨龍族全面進步和發(fā)展的奇跡。這一偉大奇跡人天共鑒!
資料來源:民族畫報